文章荟萃

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重要模式探索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重要模式探索
 
摘要:高校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有利于保证学校各项活动的有序进行,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的效率,增强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将教育更好的融入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符合现代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本文就基于以人为本高校生管理的重要模式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
 
以人为本;高校;管理;模式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需要各高校转变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模式,将以人为本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宗旨,结合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实现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工作。
 
一、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高校坚持发展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体现出了新时期教育理念的核心以及价值取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表现。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坚持了教育发展以人为主的理念,通过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促使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观念,有利于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互动和沟通,能够有效的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加强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现状
 
但是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在发展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高校在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更好的适应社会而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但是部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实际的管理时,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管理的内容和方式缺乏针对性,无法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使得高校管理目标无法实现。
 
(二)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部分高校一味重视自身的发展,虽然基于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实际的管理内容和方式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忽视了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发展,造成学生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处于被动的状态,并且高校缺少对学生自我管理以及教育能力的培养,没有充分发挥出高校对学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缺少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基于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适当调整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但是部分高校教师一味追求对学生严格的管理,造成师生之间缺少情感的交流,教师不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也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的管理内容和方式,极大的影响了高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加强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的措施
 
(一)管理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加强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需要各高校能够在管理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实际的发展情况,明确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目标,及时发现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问题并解决,尊重不同学生个性的发展,深入了解学生生活的环境、学习情况、人际关系等,从各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高校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重视学生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从而增强高校学生管理的效果,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目标。
 
(二)适当调整管理的方式和内容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学生个体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适当调整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不断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以学生的发展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目标,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例如:某高校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以学生个人的发展作为学校管理的主要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适当的调整了学校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使该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满足了学生发展的要求,促进了该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基于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需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使教师能够及时、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整个校园内营造出良好的管理氛围,使学生能够在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四、结语
 
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观念,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高校在对学生的管理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当调整管理的方式和内容,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综合型人才。
《中外企业家》  主管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主办单位:中外企业家杂志社    ISSN:1000-8772    国内刊号:23-1025/F    邮发代号:2-287    创刊年:1984
未经本刊授权,不得转载本站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