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目录
文章荟萃
西部高校德育工作在信息技术影响下的挑战研究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次
摘 要:在信息技术广泛使用下的今天,我们的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和机遇,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相对落后的西部城市,如何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推动高校德育工作更好更快的发展和更大的繁荣呢?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主要是在对贵州高校德育现状进行相应调查的基础上找到了现存问题,并提出了笔者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西部;高校;德育;信息技术
1 引言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胡锦涛同志在2009年五四前夕与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代表们座谈时强调过:“青年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而青年学生则是我们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导致了大学校园的门槛降低,本科教育往往更注重培养基础性人才,而不是沿袭以往向学生进行强制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由此导致大学生中存在的很多思想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留下了很多的隐患。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新形势,要真正赢得青年学生认可,必须认真研究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对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而这些都对我们的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让我们高校德育工作达到了新难度。
对此,笔者在对贵州省几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入走访的基础上,挖掘出了这些现象背后的内、外部原因,以期能达到充分了解我省大学生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思想状况的目的,并以此为依据,针对性的进行西部高校德育工作在信息技术影响下的挑战研究。
2 西部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贵州省几大高校中分别对600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男女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相关走访,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中存在问题很多,经过笔者进一步加工提炼后,总结出比较突出的问题如下:
2.1 德育教育者与学生存在沟通问题
我国高校中的德育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缺乏基本的沟通,导致德育教育者对学生的内心观念和德育思想掌握的不够深入。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倾向自己解决问题的占到了选择的绝大多数(76.6%),而德育教育者主动去了解和解决的只有选择总次数的五分之一(23.4%),而这五分之一绝大多数是他们自己的辅导员或兼职班主任,而与学校相关部门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或者思想政治教育系列的任课老师几乎没有沟通。但在我们西部高校中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往往大于200:1,这一数据显示,光是由辅导员来进行德育工作根本是杯水车薪,再加上他们本身除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外还承担了很多其他的工作,德育教育只能针对少部分学生。
2.2 信息技术对我国德育工作的冲击
信息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无序性,这使得相应的监控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新挑战,而且新媒体技术使信息发布更为大众化、迅速,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信息几何式的增长,信息丰富、繁多,但却无序和杂乱,也因为这些特性,所以对网络信息监控和管理基本是无法完成的,再加上有很多人缺乏对信息的常识性、真实性、客观性判断,以致虚假消息、不良信息泛滥。再者我国的大学生一直是在学校中培养和成长的,没有真实的接触过社会,简而言之就是我们说的象牙塔中生活的,他们往往比社会上的人更容易受影响,而且他们这个群体正处于成长阶段的“猎奇”期,有过剩的好奇心理,再加上因为对权威信息产生的质疑与排斥,使他们更容易对虚假信息、不良信息产生兴趣,从而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受干扰。少数大学生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我炒作,有的甚至触及了社会道德和公众价值的底线。
2.3 信息技术削弱了教师的权威性
在我国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往往具有比较崇高的地位,是控制教育资源的权威。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来源上不再单一局限于他们的教师,而可以由家庭成员或传播媒介来共同承担着教育者的角色。尤其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查阅最新研究成果,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信息发布者,反而因长期进行传统教育,在网络知识的获取上和新技术的接受度上不如学生厉害,导致教育者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3 对西部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一点建议
本人觉得高校的德育工作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主,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价值选择,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高校的德育工作不应该是一元化的,而应该是多元化的。不应该是单纯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思想的教育,而应该是爱心、诚信、希望和信仰等精神元素综合的培养。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应该以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为核心,配合专门化的教育,使思想道德教育和学校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相协调发展,让我国德育工作成效可以充分体现在他们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中去,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因此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一定要注重个体实践和个体需要的能动性,从学生们的长远利益去出发,力争高校的德育工作目标与人才选拔标准相一致,注重德育工作的效果,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有效德育。
3.1 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保证实践育人的吸引力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不仅体现在德育课堂教学中,更应该体现在德育实践教学中。只有让大学生成为德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采用学生自主实践为主,教师集中授课为辅的教学方法进行。在实践前,由教师先组织大班教学,针对相关的德育教学和活动进行专业的理论指导和活动注意事项的讲解,要求学生课后自己思考完成选题、组团、策划等相关的德育活动;然后再由指导教师对整个德育实践过程�M行远程指导。实践后,学生上交活动报告后再以小班为单位,由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研究感受,由教师进行点评。这样既解决了我们德育活动的盲目性问题,又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实现了由“要我学习德育”到“我要学习德育”的转变,深化了实践育人的效果。
3.2 准确掌握新媒体技术的传播特点,牢牢把握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规律
3.2 准确掌握新媒体技术的传播特点,牢牢把握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规律
面对学生错误的、不成熟的思想观点时我们的德育教师如果不能遵循或无法准确把握新媒体技术的传播特点,不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往往容易事倍功半,甚至激化矛盾。新媒体技术对于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总是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阶段,大学生因为应用新媒体技术而对其自身所造成的影响程度是在逐渐加大的,所以只有准确掌握他们的动态变化和新媒体技术影响他们的规律性,才能行之有效地进行德育工作观念的转变、德育工作内容的丰富和德育工作方式的创新。新时期我们的德育工作要遵循“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疏堵结合、因势利导”的原则,以德育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变被动为主动,多渠道、多途径开展教育工作,并不断总结规律,把握普遍性,突出时代性,注重实效性。
3.3 狠抓队伍建设,确保我们德育工作能有一支强而有力的后备军
德育工作是人的思想教育的活动,而作为此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和教育主体往往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他们的工作理念、工作状态、工作能力、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到德育功能和目标的实现。要推进高校德育创新发展,迫切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德育工作队伍。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需要从选拔和聘用、培养和发展、激励和考核等各个环节上进行制度和机制设计。
3.4 构建网络德育体系,利用网络手段加强德育工作
校园网是我们为学校师生们提供综合信息和教学科研服务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当今,国内绝大部份高校都先后建立起了自己的校园网,这表明:“数字化、网络校园”的建设已具规模,各大高校和机构纷纷设立了有特色、有影响力、有吸引力、有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这些网站都有很强的引导、借鉴作用。但如何增加校园网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校应开发特色校园网栏目,同时加大宣传引导,建立网络德育新阵地。如,开设信箱留言、热点追踪、咨询热线、就业导航、网上学校、思政园地、QQ聊天室、科技之窗等频道或栏目,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3.5 积极介入网络,保证从事德育工作教师都能有效利用网络的力量
在网络文化的气氛中,教师与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具有平等性。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我们德育教师要先提高自身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力,这样才能知己知彼的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和甄别,引导和帮助学生查找和利用正确而有益的网络信息。为此个人认为,我们学校应尽快地对德育工作教师进行更系统的网络知识培训。同时,要求德育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积极从网络上搜集信息,找准学生的思想脉搏,开展有针对性地工作。
4 结语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现在和今后的一、二十年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们,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21世纪的中国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所以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个人觉得在信息技术广泛影响下的今天,我们的工作中也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根据我们西部地区特有的省情,努力把我们的德育工作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台阶。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高校中大学生的德育素质不断的提高和完善,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到关键而有益的地方,说得小一点,让他们不误入歧途,走出自己正常的人生,说得大一点,则是引导他们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谢惠媛,王志康.一个基于系统论的道德认知模式[C]//哲学与认知科学国际研讨会.2004.
[2]龚海泉.走进新世纪的高校道德教育[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4]赵虹.谈“两课”实践教学与学生工作的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2004(4):37-38.
[5]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87(5)
[6]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1994(10):5-8.
[7]蓝维.德育专业化问题笔谈:德育专业化的关键:德育教师的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7(4):26-27.
[8]鲁洁.教育之适应与超越.教育研究.1996(2).
[9]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人民出版社,2005.
- 上一篇:国企政工工作的职能定位与模式创新
- 下一篇:网络化时代电机学实验课程教学的认识和探索